在大唐的盛世中,70岁的唐玄宗李隆基与36岁的杨贵妃正在宫中设宴,二人举杯共欢,笑语盈盈,仿佛整个大唐的繁华和太平都融汇在这一刻。李隆基心情愉悦,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,杨贵妃温婉端庄,和他对酌,享受着这份宁静与幸福。
然而,这一刻的和平与喜悦却被一纸急报打破。丞相杨国忠匆匆跑入,神情严肃,手中紧握一封八百里加急的情报。唐玄宗微笑着接过情报,轻松地端起酒杯,但当他打开文件的一瞬间,眼睛不由自主地瞪大,惊愕之情溢于言表。那份文件上的内容让他猛地站了起来,酒杯也随之跌落到地上,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。杨贵妃察觉到气氛不对,迅速示意宫乐停止,气氛突然变得凝重。
杨国忠焦急地说道:“陛下,现在再谈这些已经无济于事。叛军已经起义六日,他们的军队早已逼近潼关。眼下我们唯一的办法是立刻集结力量平定叛乱,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。”
展开剩余77%听到杨国忠的话,唐玄宗如梦初醒,终于意识到安禄山的叛乱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。那一刻,他深感懊悔,后悔当年没有采纳杨国忠的建议,及时削弱安禄山的权力,避免如今的局面。
安禄山当时是范阳、平卢和河东三镇的节度使,控制着20万兵力,权力极大,早已不容忽视。杨国忠多次提醒唐玄宗警惕安禄山的权势,但唐玄宗始终未曾重视。他认为安禄山虽是胡人,但其性格简单直白,可以任由他牵制杨国忠,维持朝廷的平衡,从而确保自己的权力稳固。唐玄宗甚至派人调查过安禄山,但未发现明显问题,便认为此事可以不理,然而这一切终究酿成了巨大的灾难。
当时的朝廷依然抱有侥幸心理,认为虽然安禄山的叛军兵力强大,但终究是叛军,而且他们都是胡人,民心所向,正义必将胜利。所以,朝廷决定采取主动出击,速战速决的战略。
然而,大唐自唐玄宗即位以来,已有四十多年未经历战争,军队在和平时期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,战斗力自然较为薄弱。与此相比,安禄山的叛军常年驻守边疆,经历了无数战斗,作战经验丰富,而且安禄山早有谋划,经过精心训练,叛军的战斗力可谓强悍。
当唐军与叛军对阵时,显然并非对手。唐朝的两位将军,高仙芝和封常青,深知这一点,于是选择坚守潼关。然而,这一战术并未获得朝廷的理解,反而遭到了弹劾。有些朝臣在唐玄宗面前指责两位将军畏战,甚至诬陷他们与叛军勾结。唐玄宗被误导,匆忙决定斩杀这两位将军,而后任命哥舒翰为总指挥来平叛。
哥舒翰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,深知防守才是上策,因此他同样选择坚守。然而,朝廷依然坚持要他带兵出征与叛军决战。无奈之下,哥舒翰只得遵从命令,最终导致唐军全军覆没,潼关失守,长安的安全岌岌可危。
安史之乱发生时,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在《秋夜闻笛》一诗中写道:“天门街西闻捣帛,一夜愁杀湘南客。长安城中百万家,不知何人吹夜笛。”从“百万家”这一句可见,长安当时的繁荣一度达到百万人的规模,即便这有些夸张,但也足以证明长安在当时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百万级大城市,尽显大唐的盛大与繁华。
然而,当叛军攻入长安后,城内的景象则是另一番模样。《旧唐书》记载了长安被叛军攻占后的惨状:“宫室焚烧,十不存一,百曹荒废,曾无尺椽。中间畿内,不满千户,井邑楱荆,豺狼所号。既乏军储,又鲜人力。”长安的百姓与宫室尽遭摧毁,战火的洗礼让这座曾经辉煌的都市彻底崩塌,满目疮痍。
在这一切的背后,唐太子李亨在逃亡途中,依靠李辅国等人的支持,最终决定与唐玄宗分道扬镳。他带兵北上,与叛军展开对抗。在灵武,李亨决心即位称帝,力图掌控全国局势。唐玄宗被尊为太上皇,彻底失去了实际的权力。在李亨的北上之路上,杨贵妃和杨国忠也在这一乱世中遭遇了不幸,二人同时被杀。
睢阳,作为江淮地区的重要战略点,历来是双方争夺的焦点。江淮地区经济富庶,掌握了这里的控制权,便能够确保战争的胜利。叛军派遣了尹子奇带领18万兵力攻打睢阳,而张巡则以仅7000兵力坚守城市,誓死不退。
尹子奇初听闻张巡的兵力极少,心中不屑一顾,但随后的战斗让他彻底改变了看法。张巡顽强防守,坚守了整整10个月,期间经历了400多次战斗,始终没有让叛军攻破。城中粮尽,兵员饥饿,张巡在极度绝望中决定采取极端手段,为了让士兵能继续作战,他选择了牺牲自己的爱妾,亲自将她杀死,与士兵一起食用人肉。此举虽极为残忍,但却让士兵们恢复了生气,最终他们坚守到最后一刻。
尽管睢阳城最终被攻破,张巡的坚守却为唐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,使得江淮地区的物资得以保障。仅在睢阳陷落的第十天,唐军便收复了洛阳,彻底切断了叛军南下的路线,大唐的命运得以保全,接下来逐步收复失地,最终成功击败了叛军。
安史之乱,是大唐历史上最为血腥、最为残忍的一场战争,它让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唐逐渐走向衰败,留给后世无尽的感慨与思考。正如杜甫在《春望》中所写: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